在《歌手2025》节目中,单依纯无疑成为了讨论的焦点。作为被赋予“拯救华语乐坛”重任的00后女大学生,她在第一期张榜赛中以22.70%的票数成功登顶,凭借一首高难度的原创歌曲《珠玉》一举登上各大平台热搜。今晚的第二期,她再次蝉联周冠军,获得网友一致好评,被称为“与其他歌手不在同一维度”。
回想去年《歌手》播出时,那英“‘五旬老太守国门’”的梗仍记忆犹新。LIVE模式让众多歌手望而却步,观众也难以在华语乐坛找到能与那英并肩的实力派歌手。
华语乐坛急需新鲜血液,尤其是在女歌手领域。单依纯的出现无疑给这个时刻带来了希望。她正处于华语乐坛新旧交替的关键期,凭借音综节目迅速被大众熟知,并在流媒体和短视频的助力下,迅速崛起,成为超级偶像,因此大家将她视为未来“天后”的有力候选。
“天后”神话的消逝
“天后”这一称号最早源于80年代的香港。那时,谭咏麟、张国荣、陈百强和梅艳芳被并列为“三王一后”。进入90年代后,“四大天王”掀起了华语乐坛的追星热潮,此时梅艳芳、叶倩文、王菲和林忆莲四人被誉为“四大天后”,与四大天王并驾齐驱。
但自1994年起,随着其他三位歌手逐渐淡出乐坛,“四大天后”这一说法也渐渐消失,香港乐坛普遍称之为“四王一后”,而“天后”的称号也只剩下王菲一人。1996年,王菲凭借专辑《浮躁》成为首位登上《时代周刊》全球版封面的华人歌手,封面标题为“The divas of pop”。
在香港乐坛,天后这一称号曾一度稀缺,从梅艳芳到王菲,再到郑秀文的接班传承,具有明显的代际继承意义。但这一称号传入台湾后,逐渐出现了更多“天后”,并形成了如今更为广为人知的“四大三小”,共同撑起台湾乐坛的黄金时代。
尽管“天后”的称号越来越普遍,但真正能拥有这一称号的女歌手,往往具备几个特点:有广泛传唱的经典作品、独特的个人风格和深入人心的标签。例如蔡依林凭借金曲的不断创新,从“少男杀手”蜕变为“流行教主”,张韶涵和王心凌等人也各自凭借“电眼教主”和“甜心教主”等标签在乐坛占有一席之地。
数字时代下的“天后”再造
然而,天后叙事的广泛泛滥也暗示着其走向消逝。无论从时间维度纵深看,还是横向对比两岸三地和海外的乐坛,天后叙事的消失似乎已成必然。
随着唱片时代的终结和流媒体时代的到来,音乐的底层逻辑发生了彻底的变化。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不仅改变了大众的听歌方式,也缩短了听歌的链路。如今,人们不再需要购买磁带和唱片,也不必等待电视和广播播放新歌。乔布斯当年设计iPod时的创意,今天已变得司空见惯。
当听歌变得更加便捷,情感的共鸣自然也被稀释。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让歌曲从一段旋律变成一串字符,甚至让孙燕姿这样的“冷门歌手”也变得难以吸引关注,王心凌则需要借助综艺节目才能翻红,短视频平台上的流行曲霸榜也成了常态。每天都有新歌在短视频中以飞快的速度流行,时不时席卷乐坛。
大数据为乐坛带来最显著的变化,就是歌手的个人影响力开始让位于歌曲本身。在如今的数字时代,歌曲更新换代迅速,少有歌手能够在公众心中留下深刻印象。